台灣朋友老愛問我:大陸經濟是不是越來越差?大陸的製造業是不是都在倒閉?打開大陸報紙,跟製造業有關的資料確實不好;和企業界聊天,他們確實埋怨日子不好過;看各類研究報告,大部分的實體經濟確實艱難。但是如果你去看看深圳、杭州、蘇州等地的高新技術企業,同樣是製造業,他們的日子卻是另一番景象,他們的挑戰不在市場需求不足,而是根本招不到想要的人才。所以我覺得大陸製造業其實不是快死了,只是正在歷經從極不正常轉回正常的痛苦。台灣不要只會幸災樂禍,而是應該嚴肅面對:一旦中國製造產業浴火重生,台灣的產業艱難才要開始。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台灣觀點猶記2008年中國「4萬億」刺激計畫,全球各國政府同聲感謝。中國在那兩年面子極大,但裡子卻是一塌糊塗、慘不忍睹。時至今日,那場「4萬億」給中國留下的是:徹底泡在水裡的如山債務,還有不知道用多少時間才能消化的過剩產能;當然也才會有那個我們怎麼看都看不懂的供給側改革。中國製造自誕生之日起就帶著灰色的標籤,比如血汗、剝削、無含金量,還有什麼產業鏈最低端等等,即便是在其最輝煌的時候,大家在談論起製造業時,也常常充滿著鄙夷的口氣。在這種輿論環境中,製造業運作正常還好,一旦出現任何狀況,都會被輿論無限放大,自去年開始,珠江、溫州、東莞等地的製造工廠紛紛陷入倒閉潮,也助長了輿論的批評之風,大家解剖完企業倒閉的原因之後,似乎也在尋找一種終於可以蓋棺定論的快感,那就是中國製造業真的不行了。但我不這麼認為,默默耕耘、辛苦轉型的大陸企業其實不少,對大陸製造企業的股權投資我今年還要加碼,因為當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的時候,我發現還是有一些企業的業績讓我眼睛一亮。中國製造業冰火兩重天的局面,讓我看見的是一個轉折,一個會痛卻有希望的轉折。痛得發麻乃是必然曾幾何時,中國製造風靡一時,特別是一些中小型製造業成為整個大陸經濟的有力補充,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後,暴發戶開始自詡為企業家,有的甚至出書立傳、到處走穴,但企業家和暴發戶最本質的區別正在於對企業永續經營的思考。中國製造的黃金十年,其實也是勞動力最廉價的十年,那時候的工人不僅廉價、而且聽話。因政策傾向製造業,使得土地、材料成本大幅下降,這才促成了中國製造最核心的價格競爭力,此外,國外的資本同樣看中了這裡寬鬆的政策和勤勞的人民,加上領導比較關心政績和經濟指標,至於環境治理或者人才培養這種需要深耕、文火慢燉的事兒,從來只是下一屆的任務,久而久之,中國製造贏得了訂單,卻失去了內蘊。拿溫州舉例,這座城市號稱中國製造業之都,他們生產出來的眼鏡、鞋子、打火機等日常用品曾經銷往全球,這裡的土著居民因此瞬間暴富,而且富得流油,但這種富裕是短暫的,他們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價生產質料的差價,商業模式和製造水準,都不具備特別的深度,於是很容易被模仿。隨著同質化製造的出現,相同產品出現產能過剩的危機,昔日可觀的利潤也就慢慢地被蠶食了。接著各地領導們開始發現品牌溢價、高新技術能賺到更多的錢,於是在改革的紅旗下,東南沿海城市開始驅趕製造業,不僅之前的稅收、土地優惠政策漸行漸遠,還不斷提高最低工資,使得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存,富士康從深圳陸續遷往鄭州和昆山,就是最鮮明的寫照。如果說政策是中小製造業的天災,那麼,房地產則是中國製造的人禍,最著名的溫州炒房團,大部分的成員就是原來的製造業主,他們對比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利潤之後,開始把大量資本投入房地產,形成了鬼屋、無人居住的空屋,也套牢本該用於升級設備、培養人才的資本。其中部分資本甚至轉移到股市,讓他們承受著一輪又一輪的割韭菜。浴火重生正在演繹中國製造業是在集體過冬,有的甚至已經冬眠,但這並不包括所有的製造業,有些廠房正變得越來越擁擠,因為要提高UPH(每小時產出),越來越多閒置空間架起流水線,也變得越來越熱,因為越來越多新設備正散發出新能量,工人不擔心失業,甚至不擔心收入降低,在他們眼中,流水線是不會停歇的,偶爾地曠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調劑,總之,這裡不缺訂單、不缺錢,中國製造業的冷氣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。其中,最耀眼的明星非華為莫屬,他們的科技含量在大陸國內屈指可數,但正如三星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,華為也正開始錙銖必較地打磨自己的產品,並逐步從基礎的電信設備擴展到智慧型終端,以及晶片領域,他們的Mate7在英國等歐洲國家受到歡迎,這源於他們電信品牌的加乘,更是對製作工藝的不斷追求。於是乎越來越多的大陸名牌大學畢業生以進入華為為榮,但華為卻懂得居安思危,每年堅持把利潤10%投入研發,同時,也有相當的比例分到員工手中,留下人才,培養濃重的工程師文化,希望逐漸建立萬事不拔之基。兩岸競賽才要展開在中國,不管好企業、壞企業,大家都賺錢的日子已經不再,市場需求小了、環保要求高了、最低工資高了,某些企業自然無法生存,這是必然,真心沒必要惋惜。一個正常的市場環境下,想賺錢,可以,自己努力拿出自己的產品,有自己的人才隊伍,有自己的技術隊伍,有自己的銷售管道等等。一個國家連產業轉型這點陣痛都承受不了,那就不要妄談產業升級了。我個人堅信大陸現在的轉型是會得到回報的。太聰明的人,一般是做不好製造業的,這個行業裡沒有快速賺錢的途徑,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。真正會拉開兩岸差距的,一不是政治,二不在政策,更核心的因素則是企業本身,一種工匠精神,一種基本功的精神。當台灣沾沾自喜於被列入準備取代金磚四國BRICs的TICKs時,別忘了中國仍舊置身TICKs之中,兩岸產業的競賽才要開始,雖然不該長他人士氣,滅自己威風,但也不要一股腦看衰他人,忘了自身也在競賽淘汰之列。(旺報)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粉碎機溶脂費用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婚攝推薦 });

}



E162DBABD3CEC2C5
arrow
arrow

    李可新穆槍耳梧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